三亿体育经常听到有圈外的小伙伴,比较好奇这个问题,一提到“包工头”这个群体,直接脑子里冒出来的标签就是“暴发户、土豪、拖欠工资……”一连串印象,而这些有的没的认知,大多源于诸多新闻报道中。
“为啥没学历,没文化,高楼大厦也搞的能如鱼得水?”、“为啥他们会得到项目机会?”、”他们都发财了,我也想干建筑可以么?……“带着这些零零总总的疑问,小链作为一名多年的甲方从业者,也和这些老板们有着工作交集,今天就从几个身边其实并不简单的”包工头“老板们各具百味的生存图鉴中,来寻找一些值得思考的答案。
Y老板,四十刚出头多岁的中年男人,靠年轻时跟着一工地老板手下当小工,学到的不锈钢制作加工手艺,自己开了一家经营部,个体户,日常做不锈钢防栅栏为营生。
由于工艺的非标准化,市场上能提供类似服务的主力军,只有Y老板这样的路边街铺,只要有装修的需求,基本都有他的存在价值,不愁活,收入还算不错。真正让Y老板”鸟枪换炮“获得工地项目的机缘巧合,得益于他亲弟弟的一次跳槽。
来自农村作为哥哥的他,把上大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,弟弟毕业后也就留在了城里从事着一份光鲜亮丽的白领工作,后来Y老板也来城里打工,由于没有学历没有文化,这家店铺成为主要收入来源。
弟弟工作五年后,跳槽到一家新的公司,是一家规模比较大的本土地产公司。老板是个爱才之人,很赏识弟弟,慢慢得到提拔,一次偶然机会,向大老板推荐了Y老板,通过这个契机,名字进入到了甲方公司的供应商名库,成为一名后备供应商。
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的他,不得不佩服他的长远眼光,在地产公司众多的供方可候选的环境下,把目光定在了大公司不愿干的脏活杂活或零星小活,亏本都愿意配合去做。
做过工程的小伙伴都知道,零星小活杂而碎,由于不能标准化和规模化,费工费时,可能只会赔本赚吆喝,比如修个临时围墙、给工地临时办公室贴几个平方的地砖,诸如此类。
久而久之,由于配合及时,让甲方的管理省心,赢得了各环节对接部门的认可,慢慢的业务机会越来越多,他可能还不懂什么叫”“战略合作,但一有相关的需求,第一时间联系他成为习惯,这也许是对他最好的认可方式,用比较时髦的互联网词语来说,这就是妥妥的”粘性“。
Y老板的草根逆袭之路,看似有他弟弟的一臂之力,实则是和自己不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,有着长远的判断力,不怕吃亏,从小处着眼解决问题为切入点,实现自己的竞争价值,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持续生存立足机会。
公司法务部来了一个新同事,负责审核公司各类对外签订的合同,对着一份乙方一栏填有个人姓名的合同质疑,为啥我们诺大的公司,会和一个个人合作?对方没有公司也可以的么?
这个乙方不是别人,正是小C,90后,甲方大老板不知道多远的远方表妹夫。与Y老板不同的是,不知道他是因为娶了表妹才做了工程,还是以前就做工程的后来和表妹结婚后才认识到的老板。
小C给公司报备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做装饰工程,像新的售楼部或者样板房基本定位在他这个层面,基本也是被他包圆了,短平快、临时性的项,没有质保,用完就拆除,算的上是一块让旁人羡慕的”大肥肉“。
技术方面,有个跟班一直作为代言人,小C自己主要忙前跑后处理各种与人交道或是和工程款有关的事情。看起来,小C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靠裙带上位的关系户而已,老板似乎只是顾忌家族情面。
直到一次,公司一个新项目开工遭到了当地村民涉及补偿纠纷的扯皮刁难,拉锯了几天,眼看进度要被耽误,体校毕业的小C,带着一帮同龄的小伙伴出面,用了半天平息这个事情,同行的一个小伙伴头部缝了三针。
无独有偶,某年春节临近,大老板的车在公司门口被一拨不明觉厉的讨薪工人堵截,正在公司办事的小C,出面在混乱的人群中和人理论,混乱中,为大老板挡了一棒子,小手指骨折。
因为有了不少项目的业绩加持,头脑灵活的小C打算走出被关照的舒适区,购买了办公场地,注册了公司,去拓展自己的市场。据说,他已经拿下来不少新公司的合作机会,毕竟笼罩在被人指指点点的裙带关系合作中,他也感到束缚和被动。
一个成功的老板后面,远不止几个朋友帮衬,每一个简单的裙带关系背后总有几颗躁动并想沾光的心。发包人作为商人,同样也是要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衡量和情感需求,小C年轻气盛,身先士卒,是靠拼命赢得了他的立足之道,此举不可复制更不可模仿。
后续,始于熟人,却不过分依恋熟人,自己主动打破舒适区,参与竞争,赢得更多机会,这点到时难能可贵,值得学习和借鉴。对工程人来说,业绩机会是行走江湖的通行证,小C抓住机会不至于眼前,借力不依赖,走出自己的路才是硬道理。
从前面小编说到几个人物故事里,不难发现,天时地利与人和,是他们在这个传统行业里,善于利用机会为契机,有着自己的长远职业规划,他们都是包工头人群里普通而有代表性的一群人。
没有学历,文化不高,更没有白领的光鲜亮丽,为了生存,在有限的认知下,不得不摸索出一套自己的通关,因为这是唯一能让自己翻身的路。
不同的性格、不同的机遇和环境,如何通过业务自己造血,各有各的道行,人人背后都有一本只有自己才懂得历程。获得业务的渠道远远不止前面提到的那两位主人公的方式,一种方式一种活法:
流水线抱团:多见于关联工艺之间的合作,一个牵头人获得上游项目,如同拼盘一般,打个招呼,大家蜂拥赶来,各自做自己拿手主攻的那一个专业,长期合作,没有什么复杂的招标投标,纯粹的流水线式的抱团合作。
有风险意识的人,会签个君子协议,只讲哥们义气的,口头说说,也能将就,这也是普通包工头老板 们获取业务的主要方式。优势,不要烦太多神,不和甲方有交集,只和自己的上游对接,信用是基 础;劣 势,市场竞争弱,全凭别人分蛋糕,脱离了白纸黑字的信任是把双刃剑,有时也会伤到自己。
混圈子:如今都在各行都在提倡“圈子鸡汤,人脉鸡汤”,进入某专业微信群算是比较初级的渠道,毕竟工程项目数额巨大,必须经过一堆繁琐的互信磨合,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更适合于线下的面对面。
到了中级阶段,基本都是介绍加推荐,朋友多了,自带光环形成圈子;野心再大一点或者有更高要 求的工程老板,会进阶到高级阶段,开始学会包装自我,从而获得更多高大上的机会,比如某某组 织一个成员?某某研修班同窗?
各种迎合个人身份标签的市场,着实让这波没有华丽背景和名头的老板们有了一次重塑自我的机 会,毕竟同为一圈人,相互帮忙,业务互联才是大家都希望的。
二传手:工程行业中的快消模式么?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,有的人实力到位,实在不想受做工程那么漫长的身心之苦,干脆换个盈利模式,前半段全凭实力拿到业务机会,后半段转手躺赚快钱,只做中间商,赚差价!
借船出海:”没公司没资质,没关系”?一批赶上时机的三无状态的包工头小老板们,名副其实的成为了挂靠行业的头茬韭菜。没有白用的名头,也没有白用的资质,招标需要什么,就去市场找个匹配的公司参加投标,随用随取,只要付钱。
不知道,是工程行业里的“挂靠灰产”成就了第一批暴富的包工头土豪,还是包工头们成就了闷声发财 的挂靠市场。
经常有圈外的小伙伴看见有人当包工头赚大钱了,也想入坑干建筑包工程,问还有没有机会?其实,圈内的从业人员都知道其中的不易,有人的确风生水起,有人无奈离场。
行业在升级,赖以生存的生态链也在升级,“包工头”们存在方式必然被更新,有的人会随之升级,也有的人也会在自己固守的思维模式下,被行业变革的大浪拍死在沙滩上。如果说以前搞工程赚的是时机和风口的钱的话,那么现在一定赚的是辛苦钱,未来要赚的一定是实力的钱。
对于未来的建筑行业,对于实力的定义,可能就是规模化的智慧工地管理、可以昼夜干活的机器工人、或是强有力的技术团队来优化管控。如果那个时候包工头这个形式还存在,要考虑的问题或许已经不是怎么联系业务了,而是要面对“如何让一个走路的人,能超过坐飞机的人“新难题了。